编者按:
2020年,就读于福州第三中学的钟子谦同学分别收到清华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被榕城家长们誉为“钟神”,媒体也曾多次报道钟子谦的故事。
子谦妈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写日记,记录子谦成长的点滴,受智慧海都APP教育频道的邀请,她整理了自己于子谦幼儿到高中毕业期间所写的育儿日记,汇编成十一个主题篇章,讲述福州一个普通家庭的育儿故事,唯愿带给广大读者些许启迪和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通过跟父母、同学、老师之间的相处互动中获得这些感受,那他就会相对减少对于网络的依赖。
完全杜绝孩子接触网络游戏是不太现实的,堵不如疏。于是我们与孩子签订了“君子协议”,共四条,前三条是对子谦的要求,第四条是对我和子谦爸爸的要求。
第一条,只能周末的两天玩游戏,每天不超过1.5个小时,如果周一至周五被发现有偷玩游戏现象,那么本周末的游戏时间将被取消。第二条,玩游戏不能影响学业,若学习成绩有明显的退步,那要阶段性的暂停游戏。第三条,玩的游戏种类要让父母知道,不能玩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游戏,一旦被发现了就要被罚半年不玩游戏。第四条,爸爸和妈妈除了周末玩一会儿游戏(不超过一个小时),其他时间都不得玩游戏,父母做好表率和示范。
四条“君子协议”拟好后,我和先生,还有子谦,都郑重地在协议上签了名字,共同作出承诺,互相监督。
在协议实施过程中,子谦绝大多数时间还是做得很好的,但有时也会出现超时的现象,如果我们在家会提醒他时间到了,一般情况下他再玩几分钟就会主动停下。有时候也会讲条件,例如说:“老爸老妈,我数学考了满分,这周末能否奖励我多玩半小时游戏呢?”遇到这种情况,只要他主动与我们商量,一般是会同意的。
进入初中后,子谦就比较少玩游戏了,有一次爸爸还表扬他很长时间没有玩游戏了。他说:“编程比玩游戏更有趣,也更有挑战性。”编程代替了游戏真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我了解到的对网络游戏有强烈依赖的孩子,一般都存在几点共性问题:一是孩子没有热爱的兴趣。如果孩子有自己喜欢的打球、唱歌、画画等兴趣爱好,并从中找到快乐,一般很少会沉迷于网络。二是孩子缺少陪伴而产生孤独感。这些孩子容易将游戏当作玩伴,打发孤独寂寞。三是孩子想逃避现实的压力而沉迷虚拟世界。学业紧张、与同学相处不和谐以及父母争吵等都可能给孩子心理带来伤害和无形的压力,孩子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安慰和存在感。四是父母的不良示范作用。如果父母是个网络迷,经常在孩子面前上网玩游戏,容易给孩子一个不良的示范,孩子可能会效仿。
孩子对网络的依赖,其实是因为他在虚拟世界中,能够寻找到快乐、兴趣、成就感以及合适的人际圈子。反过来,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通过跟父母、同学、老师之间的相处互动中获得这些感受,那他就会相对减少对于网络的依赖。
编辑:丁小燕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