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焦点滚动:家周刊·老爸老妈|两位七旬“银尚达人”的热爱与坚守

2023-03-21 10:14:27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分享到:

近年来,市委老干部局不断激励广大老同志坚持老有所为、持续发光发热,深挖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带动作用明显的“银尚达人”,各路达人或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或乐于摄影旅行、绘画书法,或深入钻研、精湛技艺,亦有这样一批达人,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让舟山的渔工号子、贺郎调、嵊泗剪纸、舟山锣鼓等民俗文化逐渐走入人群、走到我们身边。今日就让我们感受其中两位七旬传承人的风采:他们是今年75岁的童佈端和73岁的朱良成。

人物名片

童佈端:岱山县秀山岛兰秀博物馆的馆长。2003年底,兰秀博物馆“天趣园”正式对外开放。擅长民俗乐器的他,还免费给小学生和音乐爱好者教学,关心和保护海岛文化事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童佈端:因为热爱,建了一个博物馆

在岱山县秀山岛,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它便是兰秀博物馆。这座土木结构的四合宅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9个房间。正厅和厢房里摆放着形形色色的根雕和精美的老式家具。

博物馆馆长是今年75岁的童佈端,2003年,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童佈端在这座破落老宅建起了博物馆,免费向游人开放。漫步馆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有生趣。

16岁时,童佈端开始做木匠,从此跟木头结下了不解之缘。缘于童佈端对木头的痴迷,木质老家具和根雕作品是兰秀博物馆的主要藏品。

“这里的藏品,基本是我个人收藏、制作的。”在博物馆的正厅,记者见到了童佈端最得意的收藏。这几张旧凉床,是老人早年在秀山民间“淘”得。其中一张清中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凉床,木匠出身的童佈端当初一见到这张床,就知道它是个好东西。“20多年前买的,当时好像花了2000多元。”这些年来也曾有人想出25万元买走,他却一点儿也不动心。

除了喜欢收藏,童佈端还喜欢种植盆景。兰秀博物馆后院的几百盆盆栽都是他自己种植和打理的。盆景养久枯死后,他舍不得扔掉,就开始学刻根雕,至今已经创作了近百件根雕作品。

在童佈端看来,根雕作品的好坏,取决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作者的意趣。

一次回家途中,他遇到了一群孩子围着路边一段树根嬉戏,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它为“哞哞羊”。走近一看确实有几分相似,但整个树根成S形扭曲,童布端突然有了灵感。他将这段近两米长的树根创作成了一匹回头张望的麋鹿。取名为“路在何方”,呼吁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

童佈端不仅是位手艺了得的根雕师傅,也是义务教学23年的民乐老师。

心灵手巧的童佈端,吹起笛子、拉起二胡来,也是一把能手。凭着自己的木匠本领,他还自制了多把二胡、小提琴、大提琴。

1998年,为丰富岛上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他创立了“小蜜蜂艺术团”,25年来,无论晴雨寒暑,每周六、周日早上8时至9时,他都教孩子们吹笛子、拉二胡,已累计为500余名小学生及音乐爱好者系统传授了相关的音乐知识。

令人感动的是,22年来,“小蜜蜂艺术团”坚持不收一分钱。这些年,陆续有离岛读大学的学生特意到秀山来看童佈端。“每次见到孩子们,眼泪就绷不住了。”童佈端动情地说。

人物名片

朱良成: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锣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发扬和传承舟山锣鼓。现在,舟山锣鼓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已成为城西小学音乐课特色教材。

朱良成:匠造非遗,坚守传承

日前,舟山锣鼓即将登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消息一出,在电视机前的朱良成拍手叫好。“这是我们舟山锣鼓走出舟山、走向大众的好机会。”73岁的朱良成是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锣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祖辈手里继承来这雄浑的鼓声,朱良成希望能经由他的手,继续传给下一代。

出身于民乐世家,朱良成自小便与舟山锣鼓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良成是朱家班第二代传人朱茂番的儿子,自小在鼓乐之中耳濡目染。自他15岁起,便跟着父亲学习二胡。到20岁时,他又开始学习舟山锣鼓。朱良成坦言,说是学舟山锣鼓,但那时候连正式的锣鼓都没有,他就用两根筷子在桌子上比划学习节奏。在床上睡觉的时候,就用手指敲床板来练习。

后来条件好了,就开始在政府支持下买锣鼓琢磨舟山锣鼓的韵律。这一琢磨,就是50余年。

敲锣鼓需要一个团队,最起码要有四五个人。锣鼓曲谱可以自己创新,就和读书一样,识字是基础,其他自己去发挥。只要把基础节奏学会了,剩下就看演奏者自己创新了。

平日里,朱良成经常和一些老年人交流,根据老人们对舟山锣鼓的印象,猜测、摸索、领悟、实践、练习,共整理出舟山锣鼓的3套曲目。

朱良成坦言:“民间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书面的记载,完全是语言传授。我们要把最原始甚至有点土的传统的文化挖掘出来,让百姓喜欢听。”

如今,带着自己创作整理的舟山锣鼓,朱良成常常带领一些当地的锣鼓爱好者,学习、训练舟山锣鼓,还常常参加乡镇(街道)、社区文化活动。

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家,朱良成也常常为传承问题担忧。

从1988年开始,他就开始辅导当地建胜小学的学生学习各种打击乐和丝竹乐。2005年,在朱良成带领下,昌洲社区被定海区授为舟山锣鼓传承基地。随后,他又开始进行带徒传授,每两年一名。

从2008年开始,他担任城西小学舟山锣鼓课程辅导老师,每周义务辅导两次。“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对传统民乐感兴趣的,像舟山锣鼓这样的民俗文化逐渐被冷落,我觉得非常可惜。”朱良成告诉记者,把生平所学无偿传给下一代,是他人生的一大乐事。如今,见到城西小学的舟山锣鼓一班接一班不间断传承下去,并在每年社区文化艺术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进行表演,朱良成颇感欣慰。

“对我而言,舟山锣鼓这样的传统文化不能遗弃,继承发扬它也是我多年的愿望。”朱良成也相信,舟山锣鼓的文化的魅力,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学习它。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